全部
    
83歲失明老人睡豬圈,兒女住樓房,兒女:豬圈挺好的,樓房要裝修
2023/02/27

「你早就知道你83歲的盲眼母親,被你妹妹安排住在豬圈里,你怎麼不把她接走,你是怎麼想的呢」?

「住在豬圈挺好啊,有吃的,有住的,有人照顧,只要不餓肚子就很好了」。

「你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讓你住在豬圈里,你覺得怎麼樣」?

「如果是我,我覺得住在豬圈,那也挺好的啊」。

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的田先生給媒體記者打來電話,聲稱自己83歲的姨母已經在自家樓梯間住了2年,現在他們無暇照顧姨母,想讓記者幫忙協調,找到老人兒女來為她養老。

老人名叫田小英,這一年83歲,她已經失明近30年了。記者來到田小英老人住的地方,只見她的棲身之所就是一個樓梯間,里面逼仄、陰暗、潮濕,大白天都得開著燈,這根本不能稱之為住所。

田小英老人

可就是如此簡陋的居住環境,老人已經住了2年多,看了之后讓人很不是滋味。

田小英老人住的這處樓梯間是她外甥田歸元家房子的外面,田先生的房子不大,家里人口又多,他實在沒辦法才把姨媽安排在樓梯間。

雙目失明,年過八旬,孤身一人住在陰暗的樓梯間,但田小英老人卻非常高興,一個勁強調自己現在住得很好了。

田小英老人非常知足,因為相比兩年前住的地方,這個樓梯間真的是已經好很多了。

據田小英老人自己講,兩年前,她住在女兒家的豬圈里,現在有外甥幫忙,她感覺在樓梯間住得已經很好了。

田小英老人住在外甥田先生家,并非是因為她無兒無女,無人照顧。恰恰相反,田小英老人兒女不少,她一生養育了兩兒兩女共4個孩子。

兩年前,她住在小女兒家,也正是在小女兒楊女士家,她被小女兒安置在了豬圈里居住。

不過,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失明多年的田小英老人在豬圈里住了一段時間后,小女兒又將她領到大馬路上,丟在野外,獨自回了家,不再管老人了。

到後來,老人的小女兒連豬圈都不讓她住了。

老人居住的樓梯間

讓自己的母親住在豬圈里,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難道是小女兒楊女士家境貧寒,住不起房子嗎?

記者對田小英老人的遭遇展開了調查,經過調查得知,老人是個苦命的女人。田小英老人這一年83歲,她55歲時雙眼失明,丈夫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去世了。

老人含辛茹苦將4個兒女拉扯大,1981年,因為操勞過度,老人的雙眼都瞎了,此后的20多年,她都是跟著兒女居住。

據小女兒楊女士的鄰居們講,小女兒以前對老母親還是可以的,但大約在兩年前,楊女士的態度大變,不再像以前那樣照顧母親,不光讓她在豬圈里住了一段時間,後來更是直接將老人趕出了家門。

究竟是什麼,讓小女兒楊女士做出這麼大的改變呢?

兩年前的一個冬天下午,當地氣溫很低,寒風刺骨,小女兒楊女士將83歲的老母親帶到一個離家約有10里遠的地方,將老人放在路邊后,不再搭理她,自己揚長而去,獨自回了家。

83歲的田小英老人由于眼睛看不見,她也不知道自己被帶到了哪里,自己獨自一人孤零零地站在路邊,內心一片凄涼、兩行清淚、四個兒女、無限感慨。

老人被趕走時的衣服

站在馬路邊,眼睛看不見,老人無法行走,只能拖著一個裝著破衣服的蛇皮袋子,獨自在寒風中苦苦地站了幾個小時,

這個蛇皮袋子,就是83歲田小英老人的全部家當,一生養育4個兒女,她僅有的就是這點東西了。當時老人穿著一件破了洞的棉褲,上身穿著單薄的褂子。

好在,田小英老人還有個親妹妹,聽說老姐姐被遺棄在路邊上,老人的妹妹趕緊讓自己的兒子,也就是田先生和兒媳去將她接到自己家。

就這樣,田小英老人總算有了個落腳之地,她在外甥田先生家一住就是兩年多。

記者來到田先生家采訪時發現,他的家庭情況也很不好。

一家八口人,全都住在3間房子里,實在沒辦法,他們只能在樓梯間給田小英老人搭起了幾塊木板,湊成了一個簡易的木床,將就著將田小英老人安頓了下來。

雖然這處樓梯間陰暗潮濕,沒有窗戶,又不通風,可是怎麼看來也比住在豬圈里好多了,這起碼也像個人住的樣子。

記者從田小英臉上的笑容可以看出,雖然條件艱苦,住的地方破舊,但她已經非常滿足。這樣的條件,已經比在兒女家要好多了。

老人對陰暗的樓梯間很知足

這兩年多,田小英老人由妹妹、外甥和外甥媳婦照顧著,她的日子過得還算舒心。

不過,在老人心中仍然有個疙瘩,她感覺再在妹妹家住下去,就要拖累他們了。

前段時間,老人的妹妹得了癌癥,妹夫的身體也不好,外甥田先生不光要照顧父母,還要照顧一雙兒女,他們根本沒有更多的時間照顧姨媽。

雖然田小英老人對生活的要求極低,吃飯、穿衣,日常生活幾乎花不了幾塊錢,可是由于雙目失明,又是83歲高齡,她的日常生活根本無法自理。

育有4個兒女的田小英老人需要人照顧,可是她身邊卻沒有一個兒女在。

外甥田先生十分糾結,他不想拋下姨媽不管,可又實在沒有精力和時間照顧她。一番思量后,沒有辦法的田先生決定帶著田小英老人,將她送到她小女兒楊女士家。

可是剛到小女兒楊女士家,田先生和姨媽還沒有開口說話,就聽到了楊女士的指責。

「你把她領回來干什麼,我已經把她送走了,你還把她送回來干什麼?」

一行人還沒進門,他們就遇到了一個怒氣值高漲、怒氣沖天的女人,她就是田小英的小女兒楊女士。

小女兒

對于老母親的到來,她不僅一點也不歡迎,反而要求田先生趕快將老人帶走,不要再出現在自己家。

田先生質問楊女士,「那一年,你把你母親扔到哪里去了,你還記得嗎」?

女士回答道,「我把她送到哪里了,不管送到哪里,都會有人去接」,這事你不管,自然有人去接。

田先生很氣憤,「你把她送出去了,到底有人接沒,誰去接的」。

女士回懟道,「我怎麼知道誰會去接,不過總歸會有人去接」。

這一段對話好似繞口令,但恰恰反映了楊女士的真實想法。剛一見面,楊女士就怪表弟田先生不該將田小英老人接走。

聽了這話讓人十分氣憤,當年如果不是田先生,田小英老人只會露宿街頭,能不能熬過那個寒冷的冬天都很難說。這做女兒的,為什麼絲毫不感激,反而卻怪罪田先生的好心。

田先生對楊女士將親生母親扔到大馬路上的做法耿耿于懷,「你把她扔到馬路上,有沒有人去接?」

楊女士很生氣,「你要是不接她,總會有人去接,誰讓你們多管閑事的,你把你娘(楊女士的親姨媽)叫來」。

小女兒楊女士的表情略顯猙獰,瞪著雙眼,一臉怒氣。

小女兒

聽完楊女士的話,一行人才明白,原來楊女士將失明的母親趕出家門,為的就是將這個包袱給甩掉,甩給她的哥哥和姐姐。

小女兒楊女士本以為,她將母親丟在大馬路上那天那麼冷,她的哥哥和姐姐在接到消息后,怎麼也得擔心眼睛看不見東西的老母親安危,他們一定會將母親接走,沒想到,3個哥哥姐姐一個也沒有出現,反倒是自己親姨家的表哥田先生好心將老母親給接走了。

不過,楊女士認為,她已經將母親趕出了家門,那也就沒有再接回來的必要。田先生既然已經將母親接走了,他干嘛現在又要把她送回來呢?

女士的丈夫更是拿手指頭指著田先生,讓他從哪里把老人接走的,再把老人送回哪里去。

時過兩年,小女兒一家的態度依然惡劣,這樣田小英老人感到非常失望,她傷心欲絕,可仍然沒有得到小女兒和女婿的一絲憐憫。

楊女士的丈夫再次強調,妻子明明兄弟姐妹四個,為啥只讓她自己養老呢,她其他兄弟姐妹憑啥就不養老。

小女兒楊女士的心理其實很容易理解,「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已。

對于讓失明的老母親住在豬圈里一事,楊女士也有自己的解釋。她拉著記者來到那處豬圈旁,「不傷心我會把她趕出去嗎,你說說,這哪里就是豬圈了,我已經幾十年沒有養豬了」。

記者看著這一處明顯才改造不久的棚子問楊女士,「這和以前不一樣啊,這一看就是剛改建的,以前不是這樣的」。

小女兒接著反駁,「她住的時候,我就是沒有安門而已,其他都一樣」,對于楊女士的一口咬定讓母親住的不是豬圈,記者認為過多追究也沒有太大意義了。

但很明顯,讓母親住豬圈這件事情,小女兒還是有些理虧的。問題的關鍵是,老人的養老問題如何解決。

一番勸說后,小女兒同意與其他三個姐姐哥哥坐下來商量母親的養老問題。

對于這位83歲的老人來講,住豬圈、挨餓受凍、雙眼失明,這些身體上的傷害她都可以忍受,可那顆渴望兒女親情的心,早已在一次次的希望和失望中被撕成了碎片,再也無法愈合。

記者首先在常德的一個縣城找到了田小英老人的大女兒,她的家安在城區中心地段,而且還不止一套房子。面對記者的到來,大女兒很熱情,。

記者有些疑惑,一個家庭條件不錯,待人熱情的人,為何對自己的親生母親如此冷漠呢?

大女兒解釋了基本情況:她6歲時被過繼給了自家大伯,不久親生父親過世,母親隨后就改嫁了。

原來,田小英老人結過兩次婚,頭一任丈夫在1955年去世,當時大女兒只有6歲左右,二弟只有3歲,三弟只有1歲多。一個守寡的農村婦女,如何獨自撫養三個兒女呢?

當時的條件很艱苦,田小英咬牙決定將6歲的大女兒和3歲多的大兒子過繼給了孩子的伯父,自己則帶著老三改嫁,再嫁后又生下了老四,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小女兒。

大女兒

不幸的是,不久后田小英的第二任丈夫也因病去世了。

從那以后,她獨自一人將小女兒帶大成人。

當地有個傳統,被稱為「下堂不認母」,意思也就是母親改嫁后,過繼出去的孩子與她就沒有什麼關系了。

也就是基于這一點,大女兒認為自己沒有義務再贍養母親,能夠認回這個生母,完全是出自良心和道義。

可血緣里帶來的親情,真的就不能多接濟一下母親嗎?

說到這里,大女兒有些尷尬,她說原先和同母異父的小妹妹關系還是不錯的,兩家也會走動。但三年前的一件事情,讓她徹底看透了小妹妹的為人。

三年前,小妹妹要外出打工,大姐就去給她家看護房子,但小妹妹卻懷疑她都家里的東西,這讓她非常氣憤。

此后,不管母親出多大的問題,大女兒再也沒有踏入小妹妹家半步。這兩年多,大女兒看到母親的情況,內心也很矛盾。一方面,這畢竟是自己的生母,另一方面,她又擔心自己照顧母親會落個出力不討好。

簡單來看,大女兒不是不想幫,就怕幫了粘在手上,怎麼抖擻都抖不掉。

經過交談,大女兒的態度還不錯,她同意與兄弟姐姐商量贍養生母的問題,不論是出錢還是出力。

田小英老人的大兒子與大女兒家離得并不遠,而且他當時已經身家百萬。

老人的第二個孩子、大兒子

在大兒子家,田小英老人主動抱起了1歲多的重孫女,抱著重孫女,老人頭一次露出了微笑。這20多年來,她嘗盡了苦難,這一刻,她似乎又體會到了親情的溫暖。

對于找上門來的母親,大兒子顯得非常親熱。

對于母親住豬圈這件事情他也知道,小妹妹告訴他的原因是,當時家里要裝修房子,只能讓母親暫時住在豬圈里,等房子裝好就搬回去。

記者又追問,「你看到你母親住在豬圈里,你心里舒服嗎」?

大兒子回答,「當然不舒服啊,她不是別人啊,那是在自己女兒家」。

大兒子提到,當年他確實接到了小妹妹的電話,說是已經將母親送到馬路邊上了,讓他過去接。

至于沒有去接的原因,他和大姐的理由一致,認為按照當地風俗,他們已經贍養老母親的義務了。

再就是,他擔心小妹妹借機將這個「包袱」和「累贅」甩給他。

他如果接住了這個「包袱」,那就意味著以后他不得不獨自來贍養母親了。

真是無奈,83歲的失明老母親就像皮球一樣,被4個兒女踢來踢去,誰都不愿意接下來。

雖然對于以前沒有贍養老母親,大兒子有著一大堆的理由,但是記者提到今后的贍養問題時,他還是給予了積極的響應。

從大兒子家離開時,田小英老人抱著重孫女愛不釋手,一再抱了又抱,她的臉上也洋溢著多年未出現的笑容。

老人露出笑容

也許,田小英老人的贍養問題并不難解決,現在就剩下老人的小兒子,也就是四兄妹中的老三。

在往小兒子家中行走的路上,田小英老人臉上呈現出一副憂慮的樣子。難道,在這位由老人一手帶大的兒子身上,還會出現什麼變故嗎?

與過繼出去的老大、老二相反,小兒子對老母親的到來表現出了強烈的排斥,他很反感。

記者一行剛來到小兒子家,還沒完全踏入家門,就被小兒子一把拉了出來。

「不要在我女兒家大聲嚷嚷」,剛見面,小兒子的這句話就反映了他的態度。

記者詢問他是否愿意贍養老人,他回答到,「我愿意養啊,我出錢」。

記者又追問,「你只是要出錢,但你不能讓你老母親住進你這里嗎」?小兒子強調,自己的女兒住在這里,老母親再住過來,不是很方便。

可能知道自己理虧,在贍養母親這件事情上,小兒子同意出錢,但拒絕將母親接到家中贍養。

小兒子告訴記者,繼父去世后,母親一直跟著自己居住,他對母親已經「仁至義盡」了。

十多年前,小兒子的妻子去世,他就搬到了女兒家居住。他認為,這種情況下母親再跟著自己居住就不合適了。

于是,他讓母親到小妹妹楊女士那里去居住了。

當記者問他,明知道小妹妹讓母親住豬圈,甚至將她遺棄在豬圈,卻不將母親接走的原因時,他給出了這樣的說法。

老人的小兒子

「豬圈蠻好的,有吃的,有住的,有人照顧,只要不餓著她的肚子就行了」。

面對這樣的回答,記者很無奈,「如果讓你住在豬圈里,你覺得怎麼樣呢」?

小兒子繼續回答,「那也挺好的啊」。很明顯,這是氣話。

這個男人的說法引起了在場鄰居的不滿,紛紛勸他好好善待自己的母親。一看激起了眾怒,他的態度也慢慢緩和下來了。

面對幾十年來頭一次聚在一起的四兄妹和母親,家中老三提出來,每個人給母親每個月200塊錢。這一提議得到老大、老二的贊同,沒想到老四卻強烈反對。

對田小英老人的贍養問題,總共涉及兩個方面,一是經濟上的贍養,但更重要的是照顧問題。

在商談過程中,小女兒楊女士多次強調,自己堅決不同意將母親接回自己家。

「我一天都不愿意養她了,我真是傷透腦筋了」,好不容易眼看著有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老四楊女士卻唱起了反調,還時不時的對著一旁的母親進行責罵。

這樣本來就對四妹有意見的大姐看不下去了,兩人一言不合就爭吵辱罵起來。

兄妹四人商量

這一刻,一母同胞的姐妹,看上去就像苦大仇深、水火不容的仇人。這一刻,他們似乎忘記了,今天上門來,是來解決母親的養老問題的。

兄弟姐妹幾個只顧著互相指責、埋怨對方,卻完全不顧坐在一旁的盲眼母親。

坐在一旁的老母親將這一切看在眼里,她只能黯然落淚。

又過了兩個小時后,在律師的建議下,眾人基本形成了一個都認同的意見。

律師建議從這一天開始,83歲的老母親由四個子女輪流贍養,當然是接到自己家贍養。

輪到小兒子時,他提出,因為自己住在女兒家,輪到他贍養時,希望能夠將母親接到小妹妹家去。

小女兒也容易贍養母親,但是要求大家為她共同作證,「我自己吃什麼就給她吃什麼,我保證她和我一樣,我住在農村,我就這個條件,沒有辦法」。

大姐與小妹吵架

經過艱難的溝通,老二、老三、老四都同意輪流贍養母親,一年一輪,這對年事已高的田小英老人來說,已經算是不錯的結果了。

不過,這個解決辦法,卻遭到了大女兒的反對,她不同意一家養一年,她建議一家養半年。

大姐表示,母親年事已高,還不知道能夠活多少年,如果一年一輪轉的話,可能剛從她這里輪出去,母親就去世了,那樣的話她不同意一年一轉。

田小英老人已經83歲,雙眼失明,行動不便,再加上舟車勞頓,這種情況下,半年一轉肯定不如一年一輪轉好。

就因為擔心83歲的老人活不了太久,生怕其他弟弟妹妹輪不到贍養老人而便宜了他們,大女兒堅決不同意一年一輪。

聽了這樣的話,讓人心里非常難受。

畢竟那是自己的親生老母親啊,為什麼就沒有一個兒女愿意陪著她走完剩下不多的人生呢?

律師提議,如果老人在誰家「老去」,那后面沒有輪到的可以多出一部分喪葬費。這一提議得到了大女兒的同意。

經過一段時間的協商,田小英老人的四個子女終于達成一致意見,四人輪流贍養老母親,在每家居住半年,從大女兒開始,依次輪換。

大姐與小妹爭吵

輪到誰,誰負責去接老人。這期間,其他子女不再支付贍養費。

站在四個子女的角度來看,這一紙協議可以說是比較公平的了。但對老人來說,卻是一份很無奈的協議。生有四個子女的她,卻要靠這樣的方式來保障她的晚年生活,這讓一直沉默的老人忍不住老淚縱橫。

這時,外甥田先生將商議后的結果告訴了老人,如果他們兄妹四個不去接送,他就再去接送老人。

對于這個結果,老人仍然存有疑慮,四個子女互相攀比、斤斤計較、推卸責任。依靠這樣的方式讓四個兒女來贍養她,她怕跟著兒女走了以后也過不好,怕兒女不會善待她。

贍養問題看似解決了,又好像沒有完全解決,一紙協議填好了,贍養問題有著落了,但老人沒有欣慰,反而更加擔心,她擔心經過這件事情,兒女心中存有芥蒂。

共同商量結果

記者離開老人的第三天,他們接到了田先生發來的一條短信。

回到家里,心里莫名的惆悵。看到你們送她遠去的身影,心生傷感。

想到她對我說的,她對今后的生活充滿擔心與失望這句話,我似乎有種負罪感。

可是我也有許多的無奈,不然我也不會這麼做。我多麼希望人間多一點關愛,少一點憎恨,多一點溫暖,少一點冷漠。

你放心,我會定時去看她的,她的情況我會及時告訴你們,并保持與你們的聯系。

你認為,這位83歲失明老人的贍養問題該如何解決呢?

精選推薦
娛樂明星
兒媳生了女兒遭公公「嫌棄」,監視器記錄真實一幕:嘴說不喜歡,心裡卻美滋滋!
2023/07/04
奇聞趣事
司機「只用6小時」把400萬工資款花光,淩晨5點敲開老闆房門:對不起我錯了!
2023/07/04
熱點新聞
十年欠下35萬房租,租客卻神秘消失,女房東聯系無果直接上門,一開門她懵了
2023/07/04
奇聞趣事
網紅釘子戶,拒絕1600萬賠償,堅持不拆,最終變成「路景房」屋主10年後吐實情:我也是迫不得已
2023/07/04
娛樂明星
假期全家聚餐!我70歲辛苦「做了一桌菜」也沒人幫忙 吃完後「兒子一句話」我讓他們滾出去
2023/07/04
綜合推薦
「人若善良,一看便知」 真正善良的人「臉上都有這3個記號」:心境、氣場會反映在容顏上
2023/07/04
綜合推薦
女友不小心懷孕!26歲男「月薪50k存款120k」還有車 登門「跪2天求婚」女友爸狠拒絕:你養不起!
2023/07/04
綜合推薦
包吃包水電!他帶妻小「借住友人家1個月」最後變1年,翻冰箱被罵「氣炸發文公審」:有能力就該大方
2023/07/04
奇聞趣事
被刁難!女子銀行取款500「遭櫃員冷眼」:小錢請去ATM 下一秒就讓櫃員後悔,網友:實力打臉!
2023/07/04
奇聞趣事
女子花2萬元叫外送「狂炸整棟公寓」電梯也不放過,網氣喊「真的太糟蹋食物」警方嘆:她也有苦衷!
2023/07/04
奇聞趣事
搭捷運沒位子,老人上車「要國小生讓座」被拒后「直接坐腿上」孩子一番言論全車無言,網贊:說的太對!
2023/07/04
綜合推薦
女CEO又一次買精生女!二寶小哈緹暴風成長「水汪電眼+淺淺梨渦」 網友:比姐姐顏值更高
2023/07/04
綜合推薦
爸爸給兒子起名「王懷」登記戶籍時被打錯,爺爺看后大喜:好名字,不改了
2023/07/04
綜合推薦
婆婆去世後一個月,公公娶了保姆,婚禮上老公放一段錄音,新娘當場要瘋了
2023/07/03
綜合推薦
65歲阿姨臥床後才明白:人到晚年「最親的人只有一個」不是老伴也不是兒女
2023/07/03
綜合推薦
8歲女兒高燒不退,嘴里一直念著「洗衣機」,媽媽打開后情緒失控
2023/07/03
綜合推薦
雪花冰裡有蟲!女客人「狂喊噁心要求退費」店家看監視器「才知是自導自演」:真的很可恥
2023/07/03
綜合推薦
孕期婆婆送來母雞湯!兒媳「嫌髒」轉手送鄰居,鄰居「嘗一口後報警」兒媳態度180度大轉變
2023/07/03
綜合推薦
真的沒P圖!幸運兒「超商花15元中1000萬」發票,仔細看崩潰「不如不要對」網笑:謝謝你為大家上一課
2023/07/03
綜合推薦
小男孩帶失明父進麵館,點餐大喊「大喊2碗、卻偷偷比1」老闆秒懂,父子離開後,留下的東西讓老闆淚目!
2023/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