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自己剛上大學的時候,第一次有了一個月一千的零花錢。那種感覺很是暢快淋漓,我可以自由支配這筆錢,隨心所欲地買自己喜歡的東西。
那會兒年紀小,對于錢根本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有多少花多少。
結果是在意料之中,等到月底的時候,微信里的余額已經是兩位數了,完全是靠吃饅頭加老干媽度過余下的幾天。
反觀舍友,她不亂花錢,買東西的時候也會考慮這個東西在買的時候有沒有必要,沒有必要就不買,剩下的錢就存下來。
舍友從來都不會因為月底錢不夠花而捉襟見肘,還因為存了一些錢可以買真正適合自己的東西。
由此可見,我便知道了,一個人一定要對錢有一個合理的觀念,也要好好規劃,而不是大手大腳,花錢無節制。
所謂見微知著、以小見大,有時候,二十歲左右的生活狀態,也同樣可以適用于四十歲左右的生活狀態。
錢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一種資源,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錢就會寸步難行。
以前幼稚的時候,只知道及時行樂,覺得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錢嘛,就是用來花的,所以根本就沒有一個存錢的概念。
然而,心理學當中有一個自我選擇效應,它指的是我們現在做的每一個選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們的未來。
花錢無節制在當下的時候,也不會體現出什麼,哪怕是在四十歲的時候,也不會覺得有什麼。
等當我們四十歲以后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在中年這個階段,愛情成為了過去,親情也不會再像之前那麼親密無間,畢竟孩子們都有了自己的家庭。
這時候,我們有的只有自己,能夠真正依靠的也只有自己。可我們呢?
連最基本的物質基礎都是千瘡百孔的,四十歲了還是身無分文,還在為幾兩碎銀斤斤計較。
這樣的人生因為自己的貪婪而使得以后的歲月里都捉襟見肘,反觀那些存錢的女人,由于有遠見,由于未雨綢繆,她們有強大的物質基礎,可以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由此可見,存錢和不存錢的女人,40歲以后,便是2種不一樣的人生了。
你想要減肥,此時,你的面前擺放著一個炸雞,面臨兩個選擇。
一個是吃了它,滿足自己當下的欲望;
一個是不吃它,拒絕高熱量的食物,然后在不久的將來得到一個輕盈、曼妙的身材。
后者就涉及到了延遲滿足。
所謂延遲滿足,就是通過克制當下的欲望,來換取未來更好的結果。
在生活中,花錢也是一種宣泄的方式,在消費的過程當中,我們能夠體會到精神上的那種松懈感。
可是,這樣的方式很容易「上癮」,畢竟它只需要簡單的支付,就能夠在短暫的時間內獲得快樂。
存錢不是,存錢意味著女人克制了當下的欲望,哪怕是不開心了,也會通過其他方式來宣泄自己的情緒。
這樣的女人有著很強的自律能力,她們不會被欲望束縛住自己,她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這樣的女人,往往也更容易接近成功,因為她們懂得克制自己。
我們常說,要做一個有遠見的人。
這是因為所謂遠見,是我們能夠站在未來的角度去考慮當下的事情。
這樣的思維方式是全面的,可以很好地看到有哪些事情是應該做的,有哪些事情是即便做了也沒有必要。
楊瀾曾說:「面對不斷變化的世界,我們要有調整自己的能力、不斷學習的能力。如果總是固化在一個圈子里,人生就會缺少很多樂趣,也會失去很多的機會。」
世界是不斷變化的,我們也該與時俱進,不能只固化在一個圈子里不肯往前走。
不管在什麼時候,一個人一定是未雨綢繆,才不會讓自己的未來一點保障都沒有。
當然,不是說要在物質方面苛刻自己,而是要懂得開源節流,該花的時候花,該省的時候省。
例如有一個教授說:衣服,只要滿足保暖、遮羞就可以了,花好幾千買一個奢侈品也沒那麼必要。
我們的物質只要滿足基本的價值就可以了,剩下的錢存起來,如此,我們的余生才不會捉襟見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