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怨女》被評為「文壇最美的收獲之一」,哈佛教授王德威說:
「在這本書中,她(張愛玲)從未停止對女性命運的嚴肅思考。」
眾所周知,張愛玲筆下,多是普通人的悲情故事,尤其是女子。在她看來:
普通人雖不是英雄,卻是時代的負荷者。他們沒有悲壯,只有蒼涼。悲壯是一種完成,而蒼涼則是一種啟示。
正如故事的主人公銀娣,她雖然漂亮、有思想,卻一生坎坷悲苦。
張愛玲用銀娣的悲劇啟示我們:女人越要強,越要經歷這3次放下。
要求自己是強,要求別人是病
銀娣與哥嫂一起,以賣麻油為生,是出了名的「麻油西施」。
雖然出身平凡,但到了待嫁的年齡,她堅持無論對方是何身份,都絕不為妾。
一天夜里,麻油店來了個醉酒木匠,胡攪蠻纏拉著銀娣不松手,嘴里不停叫著「大姑娘,大姑娘」。
銀娣用油燈燙跑了木匠,還覺得不解氣,就站在門邊不停地罵。
「她罵得高興,幾條街上都聽得見。」
她不僅是罵木匠,也是罵哥嫂。
嫂嫂曾有意讓銀娣去給有錢人做姨太太,還安排了人來相看她,這讓銀娣覺得自己成了鄰里間的笑話,所以木匠才敢輕薄于她。殊不知,是她自己舉止輕浮,才成了男人調侃議論的對象。
當有男人來買麻油時,偶爾出言調戲,銀娣就吐出兩個字羞他,然后轉頭癡癡地笑。
她想要尊重,卻不自重。以至于她雖然生得漂亮,媒人卻很少上門。
對普通人而言,娶一個輕浮漂亮的媳婦,就像帶著珠寶逃命,太危險。
後來,銀娣嫁進了富貴人家做正房太太,可丈夫身有殘障。為此,她受盡兩位妯娌的奚落嘲諷。
終于,她生了個男孩,就等哥哥拿來像樣的滿月禮,好讓她在妯娌面前揚眉吐氣。然而,哥哥來時只拎了一個食盒,里面裝著荷葉包肉。
銀娣看著哥嫂的態度,嗚咽著邊流淚邊說:「我上吊就是了,這日子也過夠了。」
書中說,銀娣是個要強的姑娘。她無論什麼事都不愿被人比下去。
可是,她想要的,都要別人來買單。尊重需要別人買單,體面也需要別人買單。
反觀我們的生活,有的人,能力撐不起向往的精致生活,便抱怨自己沒有好的家庭背景;
有的人,求職碰壁,職場受挫,就幻想能有一個萬事護自己周全的他,而對身邊人心生不滿。
王爾德說過:「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別人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才是。」
把想要的生活壓在別人身上,不僅是自私,更是一種病。這種病就像個爛蘋果,要把它周圍的蘋果全部毀掉。
生活真正的強者,是不斷精進自己,而非苛責他人。
壞情緒,是生活里最毒的藥
結婚前,銀娣便知道姚二爺身有殘障。可當她嫁進姚家見到他時,還是覺得自己的婚姻是個騙局。
書中有一段關于姚二爺的描述:
前雞胸后駝背、張著嘴、像有氣喘病。蒼白的長長的臉,瞇著一雙吊梢眼,眼睛不好使。人縮成一團,自己坐不直,不是躺在床上,就是塌在椅子上。
姚家有三兄弟,二爺的身體狀況,注定了他無緣家里的大小事物。
銀娣眼見另外兩房頻繁從賬房支錢,讓本就覺得上當的她心里更加不平,脾氣也越來越壞。
她不僅惡言惡語對待下人,還不止一次詛咒自己的丈夫。銀娣看不上姚二爺,企圖出軌他的弟弟,又因害怕事情敗露意圖自盡。
壞情緒,就像一匹脫韁的馬,一路拉著她,扭曲前行。
銀娣婚后第十六年,姚二爺和老太太相繼過世。她作為二房未亡人,參與了三兄弟分家,從此自立門戶。
多年的媳婦熬成了婆,日子本該越過越順心。可銀娣卻在兒子娶妻后,變得更加猙獰。
她不僅到處找兒媳婦的碴,還把兒媳的隱私拿到牌桌上講。仿佛她曾遭受過的婆婆的白眼、妯娌的奚落,能在兒媳身上找到平衡。
後來,兒媳病了。銀娣先是說她裝病,拖著不給治。後來大夫確診,說是患了癆病。銀娣就坐在房門口叫罵,一罵就是三個鐘頭,言語間盡是咒罵,巴不得兒媳快點斷氣。
她的壞情緒,是一味劇毒,搞得家里烏煙瘴氣,使一家人之間離心離德。
活在這世上,誰都有不順心的時候。暴跳如雷、破口大罵、遷怒于人,不但不能彰顯一個人的地位,反而會暴露他的軟弱。
情緒穩定,不僅是修養,更是智慧和內心強大的表現。
既然該來的躲不掉,不如豁達面對,從容擔當。
如鄭板橋在詩中所言:「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
與自己和解,是生活變好的開始
人生多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要背負。
與自己和解,是人生最難的修行,也是生活變好的開始。
銀娣的經歷告訴我們,與自己和解,至少要經歷三次放下。
1.放下憂慮
都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可一旦憂慮過了頭,就不是遠見,而是枷鎖了。
若不是這無聊的擔憂,銀娣或許能擁有一段更為圓滿的婚姻。
麻油店對面的藥鋪,有個叫小劉的伙計。銀娣去抓藥時,小劉笑著什麼也不說,有點不太敢抬眼看她。但臨走時,他會貼心地給她包一大包降火的白菊花。
銀娣無聊時就站起來,看向對面藥店的窗口,兩人彼此有意,可當小劉上門提親時,銀娣卻擔憂多于喜悅。
她想,一旦跟小劉結了婚,是不是自己以后就要跟小劉娘留在鄉下種地?她是不是就要終日住在黃泥墻砌的茅屋里?
小劉看上去不像會鉆營的人,萬一以后過得不好,她是不是就成了哥嫂的窮親戚?
最后,她決定嫁給雖然殘障但家資豐厚的姚二爺。就這樣,她為不確定的苦難憂慮,自欺欺人,走進一場已經確定的悲劇里。
卸掉心中的憂慮,按部就班走好腳下的路,就是交給明天最好的答卷。
2.放下怨念
三毛說:「偶爾抱怨一次人生,可能是某種情緒的宣泄,也無不可。但習慣性的抱怨而不謀改變,便不是聰明的人了。」
銀娣的不幸人生,就是從怨念開始的。
她出嫁前,怨哥嫂;出嫁后,怨丈夫;兒子娶妻后,怨兒媳。她怨了一輩子,除了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刻薄扭曲,什麼也沒改變。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抱怨永遠無濟于事。
何時放下怨念,何時方得心安。
3.放下掌控欲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里寫道:
「我曾經把所有的可能性掌握在自己手中,但等明白過來時,卻已兩手空空。」
掌控欲,就像一只握住流沙的手,攥得越緊,越是什麼都留不下。
姚家分家后,兒子和分得的錢,成了銀娣僅有的依傍,她也因此對兒子和錢形成了變態的掌控欲。
為了把兒子留在身邊,她慫恿他吸大煙;為了攥住手里的錢,她不僅在衣食上節省,還防賊一般提防自己的兒子。
晚年的銀娣,躺在病榻上回憶過往,這才悲哀地發現,她用以安慰自己的一切都沒有了。
仿佛這輩子,她根本沒活過。
正如《臥虎藏龍》里的那句台詞:「當你握緊雙手,里面什麼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故事的開始,銀娣也是個善良的姑娘。她為哥嫂冷落窮外婆生氣,為外婆難過。外婆來時,她二話不說先端飯。
彼時年輕的她,只想尋個好婆家、有個好丈夫,可是一步錯,步步錯。最后,她在求而不得的怨念中,迷失了自己,蹉跎了歲月。
銀娣的悲劇,不僅是當時女子的無奈,更是她自己選擇的結果。
以前不明白,為什麼老人常說,女人越要強,越不容易幸福。
讀完銀娣我懂了,要強的女人,正是因為對生活有要求,才有了歇斯底里的失望和掙扎。反而是那些看上去胸無大志的人,穩扎穩打過好了自己的日子。
加繆說:「人生是所有抉擇的總和。」
盡管過去的選擇已無法改變,但是每一個當下,都可以戒掉壞情緒,向內而求,重新出發。
很喜歡一句話:
「別想太多,好好生活。日子,過著過著就會有答案;努力,走著走著就會有溫柔的著落。」
往后人生,愿你平和而自強,簡單而無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