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6日,82歲的法國作家安妮·埃爾諾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她的代表作品《一個女人的故事》,真實記錄了母親從青絲到白發,與苦難命運對抗的一生。
這不僅是獻給一位母親的「安魂曲」,更是赤裸裸展現了無數人當下的生活真相和心靈困境。
全文沒有波瀾起伏的故事情節,沒有蕩氣回腸的宏大場面,大多是對日常瑣事的回憶,卻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
倘若你能參透書中這6種人生真相,內心也許會被治愈。
1
關于生活:
不去嘗試,再好的機會也會空手而歸
1906年,安妮·埃爾諾的母親出生在諾曼底的一個小城郊外。
在安妮母親13歲時,安妮的外祖父因病去世,家里失去了經濟來源。
外祖母靠做洗衣工賺錢養活一大家子,安妮的母親也很早就輟學進了工廠做工。
后來,當工人的母親嫁給了當馬夫的父親,兩人收入很低,過著捉襟見肘的苦日子。
面對生活上的困頓,父親更多感到的是恐懼,但母親卻不是,她要不惜一切代價改變自己的命運。
她始終相信,人生并不是一錘定音的,只要肯嘗試,一定有機會逆境翻盤。
來源:網絡
聽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要擁有你從未有過的東西,那麼你必須去做你從未做過的事情。」
也許做了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做連機會都沒有。
經驗來自不斷摸索與積累,成功來自不斷失敗和嘗試。
母親和父親貸款盤下了一個雜貨店,然后懷著極大的信心和熱情投入事業中。
盡管這一路走來,坦途里是泥濘,平凡里有坎坷,但母親用她的堅韌和勇氣扛下了生活所有的難。
日漸月染,他們的日子一天天有了起色。
稻盛和夫說:
「漁夫出海前,并不知道魚在哪里,可是他們還是選擇出發,因為他們相信一定會滿載而歸。」
選擇了,才會有機會;相信了,才會有可能;行動了,才會有結果。
瞻前顧后就會錯失良機,畏首畏尾終歸難成大器;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望洋興嘆不如揚帆起航。
只有不停地起航,你才能領略生命的波瀾壯闊。
來源:網絡
2
關于成長:
不去學習,再美的青春也結不出碩果
安妮的母親常說:「要武裝自己的頭腦,只有知識才是最美的。」
母親在經營店鋪之余,會時常看書,她每次看書前,都把手洗得干干凈凈,生怕弄臟了這些寶貴的書籍。
母親永遠保持著好奇心,會非常虛心地聽女兒講學校里發生的事情。
女兒讀什麼書,母親也跟著讀。
母親督促女兒學習各種文化知識,決心把她培養成博學多識的讀書人。
為拓寬女兒的見識,母親帶她去參觀歷史古跡和博物館。
母親把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女兒安妮身上,母女二人一起談文學作品,一起欣賞詩歌,她們之間形成了一種默契。
受母親的影響,安妮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學習力,最終走出了原生環境,實現了身份的轉型,成為一名作家和教育工作者。
歌德說過:「人不光是靠他生來就擁有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
不去耕耘和播種,再肥沃的土地也長不出莊稼;不去讀書和學習,再美的青春也結不出碩果。
堅持去讀書的人,不管年齡多大,都能保持心態上的年輕。
堅持去學習的人,不管出身如何,也能沖破眼前的屏障,把一手爛牌打出王炸人生。
來源:網絡
3
關于關系:
總是苛責,再好的感情也會消失殆盡
看到網友吐槽:「不能和我媽說話超過兩句,第三句一定是負能量,一接觸她,就覺得整個世界瞬間黑暗下來了……」
對于大多數子女來說,在人生的某個岔道上和父母出現分歧是成長的必然。
安妮也不例外。
她青春期到來時,母親總以為安妮會早戀,不許她出門,不許她穿自己喜歡的衣服,動不動就對安妮發火。
當安妮和母親興致勃勃討論雜事時,突然間母親就暴跳如雷:「你不要再為這樣的事動腦子了,要以學習為重。」
這時的母親不再是安妮的榜樣,她不僅處處苛責挑剔,而且做任何事情都野蠻粗暴。
她會把酒瓶夾在兩腿中間粗魯地起瓶蓋,會在教堂領圣餐時喝得爛醉,和那些舉止文雅的女性相比,安妮時常為這樣的母親感到羞愧。
她們之間,就像針尖對麥芒,指責和斗嘴仿佛永遠是生活的主題。
失控后吐出的話,如刀子一般,互相指責的怨言,也讓彼此心中留下了傷痕。
馬克・吐溫在一次演講中曾說:
生命短暫,別將時間浪費在爭吵、道歉、傷心和責備上,我們只有時間去愛,因為一切稍縱即逝。
作為父母,莫再苛責兒女,畢竟,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是完美的。
作為兒女,也不要再嫌棄父母,父母的性格大多早已定型,在精神和心靈層面,不能對他們要求過高。
把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你」才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不妨試著平心靜氣地去和父母交流,用理解取代苛責,用愛消除裂痕。
來源:網絡
4
關于父母:
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
母親把安妮送入她渴望的世界,讓女兒過上她理想的人生。
然而,當上了年紀的母親到女兒家居住時,她卻不能適應這里的生活。
她不能在門口的電暖氣上曬抹布,不能用自己的手帕去擦孩子的鼻涕,她要時刻壓低聲音不能打擾到別人,一舉一動都要小心翼翼。
處處不順心的母親有一天終于發火了,可為了照顧兒孫,她還是說服自己安定了下來。
她帶著孩子去教堂做禮拜,去游樂場騎木馬,去老區閑逛,直到天黑才回家。
她會找面包鋪的老板娘聊天,會去朋友家喝茶,盡量控制自己不說粗話。
她獨攬所有家務,試圖把女兒從繁重的家務活中解放出來。
當家里添置了洗碗機,她像受了侮辱一樣咆哮:「那要我來干什麼?」
正所謂,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
母親一貫這樣逞強,為了兒女,她會克服一切困難,盡心竭力撐起這個家,將兒女護在羽翼下。
日常柴米油鹽是她,兒孫繞膝的瑣事是她,任勞任怨洗衣做飯是她,不求回報操持家務也是她。
當我們累了困了,只有父母會無怨無悔地為我們撫慰一路的疲憊;
當我們磕了碰了,只有父母會彎下腰小心翼翼為我們包扎傷口;
當我們苦了痛了,只有父母會滿含愛意地為我們擦干眼角的淚。
作為兒女,當心存感恩,理解他們偶爾的不講道理,理解他們年老的絮絮叨叨。
理解父母的一切行為,這是給予他們最好的愛,也是為自己積攢一生的福報。
來源:網絡
5
關于生命:
沒有永恒的生命,也沒有不老的青春
母親73歲那年,過馬路時被快速行駛的車撞倒,導致一條腿骨折。
經過治療雖然痊愈了,但房間里總是有一股散不去的腥臭味,從此,母親的行為就開始不正常了。
她開始犯糊涂,認不出自己的女兒和外孫。
她把尿濕了的褲子藏在了枕頭下;每天翻箱倒柜尋找東西;她同幻覺中所見到的人說話;她吃飯時狼吞虎咽拿手去抓.
.....
母親得了阿茲海默癥,曾經這麼有勇氣的一個人,竟然成了「瘋女人」,她全部的情感只剩下發怒、懷疑、恐懼、焦慮。
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握著走廊里沿墻的扶手,一步一步地緩慢挪動。
她的腰身一天天變彎,她的面孔一天天浮腫……
母親熬過了一個冬天,沒過多久后就去世了。
再也聽不到她的一言一語,再也看不到她的一顰一笑。
母親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
莫言說:「人一輩子,就是個過程。沒有永恒的生命,也沒有不老的青春,時間已到,該老的老,該走的走。」
我們最終也不過是世間的過客。
既為過客,又何必執著。
生老病死是人生無法逃避的事實,接納這個事實是人生的必修課之一。
樹木終會枯萎,花朵終會凋零。這世上,誰也敵不過歲月,誰也拗不過生死。
當你明白了生命的無常,才會珍惜生命的有限,放下無謂的執著和悲傷,坦然去面對人生的疾病、苦難、幽谷和死亡。
對健在父母好好陪伴,對已逝的親人說聲謝謝,謝謝你們來人間一趟,教會我生命和愛的意義。
來源:網絡
6
關于心態:
沒有永恒的夜晚,也沒有永恒的白晝
一切都會過去
安妮在無限的遺憾中書寫著母親一生的歲月,那飽含深情的文字也治愈了曾經疼痛不安的自己。
生活就是這樣,似乎每個人都和書中的母女一樣,經歷過生存的艱辛和掙扎,經歷過不得不含著淚轉身離開,和最愛的人說再見。
時間緩緩而逝,一切都會慢慢釋懷,一切悲傷和遺憾都會在歲月流轉中漸漸消逝,一切失去和苦痛都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
沒有永恒的夜晚,也沒有永恒的白晝,一切都會過去。
三毛在《秋戀》中說:
「一切都會過去,明天各人又將各奔前程。生命無所謂長短,無所謂歡樂哀愁,無所謂愛恨得失。一切都要過去,像那些花,那些流水。」
人總要向前看,生活還要再切換到正常的軌道上。
不必沉溺于往事,也不必躊躇于眼前。
你要相信,人生,總會有不期而遇的溫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而希望,恰似一樹春光,希望所立之地,萬物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