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 站成永恒, 沒有悲歡的姿勢。
有位作家曾說:讀三毛的作品,你會發現一個由生命創造的世界,像開在荒漠里的繁花。
在世人眼里,三毛是一個真實灑脫的奇女子。
她一生走過59個國家,寫下20余本著作,見識過詩和遠方,也經歷過人間百態。
她的文字曾帶領很多讀者走出迷茫,她的人生態度警醒了無數人。
人到中年,細細品味三毛筆下的句子,才發現這8句話,說透了人一輩子最高級的活法。
關于心態:
「一件心事,想開了固然很好。
一件心事,怎麼想也想不開,干脆將它丟掉。
沒處去想豈不更好?」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空杯心態。
當一個杯子裝著水時,人們常常會說這是一杯水。
當一個杯子裝著飲料時,人們會說這是一杯飲料。
唯有這個杯子空著時,人們才會覺得這是一個杯子。
隨著年齡漸增,越來越覺得:心里裝的垃圾越多,生活的負擔越重。
而所謂「空杯心態」就是要學會清空心里的垃圾,停止內耗,放過自己。
那些解不開的心結,過不去的心坎,就像是扎在生命里的一根刺,時刻干擾著你的正常節奏。
與其放在那里折ㄇㄛˊ 自己,不如「快刀斬亂麻」,趁早拔出那根刺,不要再為無謂的過往煩憂。
心態對了,人就不累了;心事少了,人就灑脫了。
關于社交:
「我避開無事時過分熱絡的友誼,
這使我少些負擔和承諾。
不說無謂的閑言,這使我覺得清暢。」
聽過兩個意味深長的故事:
「你是打柴的,他是放牛的,你們在山坡相遇,閑聊半天,他的牛吃飽了,你的柴呢?」
「你是打柴的,他是放牛的,聊天中得知,東邊的山上樹多,西邊山路陡不好走,最終你打到了柴收獲滿滿回家了。」
仔細想想,或許這正是人際關系的真相。
有的社交,只會浪費你的時間,消耗你的精力,相聚時歡聲笑語,待人群散去只剩無盡落寞。
而有的社交,不僅能解除你的困惑,還能幫助你成長,有事時能常聯系,無事時也可以各忙各的。
保持距離,有分寸感,無需討人歡喜,也不用小心翼翼,是人與人之間最舒服的相處模式。
中年以后,慢慢明白:在社交上花費太多時間,總是刻意合群,日子只會越過越累。
人這一生,圈子需要篩選,避開閑言碎語,遠離是非之地,給自己留一些獨處的空間,才能回歸安寧。
在歲月的長河中,真正強大的人,早已學會與自己相處。
關于讀書:
「一本好書,靜靜抱坐讀到日月無光,
人就在書里起伏,掩而不聽那塵世喧囂,
這世間最寧靜的快樂。」
《人世間》的作者梁曉聲曾在一次采訪中提到:
「這個世界太喧囂了,喧囂到我們無處可逃,讀書就是為了逃到書里去。靈魂是喜歡獨處,而不喜歡熱鬧和喧囂。」
煩躁不安時,不妨拿一本好書,讓心平靜下來,讓生命得以沉淀。
痛苦不堪時,不妨尋一處靜地,通過閱讀文字,治愈自己的內心。
你解決不了的問題,書中自有答案。
你走不通的路,書中亦能找到新的方向。
即使物質是貧瘠的,但只要有書相伴,靈魂始終會是豐盈的。
如果你此刻感到迷茫,不知道該如何繼續向前,那就去讀書吧。
關于婚姻:
「愛情就像在銀行里存一筆錢,
能欣賞對方的優點,這是補充收入;
容忍缺點,這是節制支出。」
一個家庭,什麼最重要?
有兩個字總結的很貼切:和睦。
夫妻之間,什麼是維系婚姻長久的秘訣?
有兩個字說的很正確:包容。
一段婚姻的開始,是相依相守的美好,日子久了,終究避免不了雞毛蒜皮的爭吵。
漫漫一生中,那些失控的情緒,互相指責的怨言,都會成為婚姻的ㄕㄚ手,消磨掉最珍貴的感情。
有個觀點說的很對:
「我看慣了你的犀利,卻忽略了你的溫柔;看慣了你的逞強,卻忽略了你的脆弱。
終其一生,我們都沒有真正去讀懂一個人,哪怕我們心里那麼在乎。」
相遇不易,相守很難,若遇良人,多點包容,少點指責,才是最好的夫妻之道。
關于感情:
「朋友之間,相求小事,
順水人情,理當成全。
過分要求,得寸進尺,
是存心喪失朋友最快的捷徑。」
人與人的感情,往往開始于志趣相投,一見如故。
兩個人撕破臉,大多不是一瞬間的沖動,而是長期積攢下來的怨恨。
老話說的好:凡事過則損,需把握分寸。
走的太近,是場災難;所求過多,必傷感情。
這世上,沒有誰對你的好是理所當然的,也沒有誰必須做到有求必應。
問人問題,人家答非所問,就已經是答了,不必再問。
求人辦事,不斷突破底線,就是罔顧情分,得寸進尺。
無論和誰在一起,把握好尺度,注重分寸感,是人際交往的根本。
關于自愈:
「心之何如,有似萬丈迷津,
遙亙千里,其中并無舟子可以渡人。
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時刻:
遇到傷心事,想要找旁人傾訴,卻發現無人能懂你的悲苦;
在難關面前,總想找人求助,希望有人拉自己一把,可大多時候都是孤立無援。
人生過半,回首往事,終會發現:
那些最難的日子,是你自己一步一步從黑暗中走過來的。
最痛苦的歲月,是你靠著自己的力量,扛過所有的難,咽下所有的苦,才有了今天的甜。
人這輩子走到頭,靠的都是自我拯救,指望別人,你就輸了。
「嘗遍人間甘辛味,言外冷暖我自知」是生活的常態。
天不渡人時,人要學會自渡;傷痕累累時,等待時機自愈。
一個人成熟的標志,就是能夠把自己拉出深淵,也能做自己最大的靠山。
關于善良:
「沒有一個人是禁得起分析的,
能夠試著了解,已是不容易了。」
曾見到這樣暖心一幕:
一位老人去購物,走到門口時看到,前面的年輕人一直拉著沉重的大門,等他進去后才準備離去。
老人見狀立即表達感謝,年輕人說:「我父親和您的年紀差不多,我希望當他需要的時候,也有人為他開門。」
換位思考,將心比心,是處世格局的體現,也是為人善良的根本。
在這個世界的不同角落,多的是我們看不到的辛酸,有時候多一點理解,就是照亮他人生命的光。
旁人的過往,你沒經歷過,就不要嘲笑別人的痛苦;
旁人的辛酸,你沒看到全貌,就不要指著冰山一角肆意妄言。
在人之上,把別人當人;在人之下,把自己當人。
一個人,只有溫暖純良了,懂得去體諒別人的不易,擁有為他人著想的善良,才算是真正過好這一生。
請記得:當你溫柔對待世界時,世界也會以溫柔待你。
關于人生:
我來不及認真地年輕,
待明白過來時,只能選擇認真地老去。
人的皮囊衰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還未老,心卻早已老去。
然后在余下的歲月里,荒廢時日,讓憂愁填滿生活。
很認同一個說法:人生百年,后半生,才是真正的黃金時代。
人生下半場,好好活,認真過,給自己一個新的開始:
每天睡得早一點,別再熬夜,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勝過萬千財富。
從現在起,制定一個運動計劃,勤鍛煉,是保持年輕的關鍵。
閑暇時光,約上三五好友,去看看遠方的風景,開闊下視野。
培養一項適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在平淡的日子里,找回屬于自己的快樂。
常微笑,學會放下前半生的恩恩怨怨,往后余生輕裝前行。
唯有活在當下,珍惜當下,享受當下,才能不辜負每一寸光陰。
三毛曾經說過: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 站成永恒, 沒有悲歡的姿勢。
一半在土里安詳,一半在風里飛揚, 一半灑落陰涼, 一半沐浴陽光, 非常沉默非常驕傲, 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四十歲以后,漸漸醒悟:人這一生,走什麼路,與什麼人同行,過什麼樣的生活,冥冥之中都是自己的選擇。
唯有保持清醒,在每一場修行中磨練自己,才能把生活打造成最好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