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感覺活著累嗎?」一位好友在深夜發了一條消息給我。
在詢問之后,她說了說自己的現狀:和老公剛吵完架,明天早上六點要出差去外省,孩子家長會可能沒人開,這個月房貸、車貸款還沒有存……
看完文字,思量再三,我給她打了語音電話,剛一接,電話那頭傳來了啜泣聲,後來直接變成了號啕大哭。
或許,深夜就是一個魔鬼,以人們的眼淚為食。
聽過這樣一句話:「在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美好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實現。」
當事不隨人愿時,我們常常會陷入自我懷疑的漩渦,若是負面事情堆積太多,「累」就成了常事。
但是,如果放眼整一個人生,你會發現,這段低谷期不過是一小段時間,同時,一旦我們度過低谷期,一些好事將陸續而來。
人民日報曾發起一個話題——「中國超3億人存在睡眠障礙」,據相關調查顯示,在這些睡眠障礙者中,近三分之一的人是在凌晨一點后才睡。
在不少人眼中,熬夜是一種生活常態,正如看到的一個評論所說:「不睜眼迎來第二天的黎明,第二天就是不完整的。」
可實際上,熬夜是一種極壞的習慣,因為從生物學角度,人的正常睡眠時間是7到8個小時,最低也要保持在6個小時。
可是一熬夜,睡眠時間就不斷縮短,無法得到充分的休息,人的大腦會變得混沌,做事反應變慢,總想打瞌睡。
這對于處于低谷期的人來說,更為致命,被現實嚴重挫傷積極性的時候,自身狀態無法及時調正,面對新的挑戰無法做出最佳的回應,這會更加打擊人的自信心,因此會感覺更累。
《集結號》里有這樣一幕,谷子地在關禁閉期間,終于得到了睡覺的機會,在痛快地睡了一天后,他欣慰地說了一句:「可算是歇過來了。」
內心掛念的事情越少,越容易睡一個好覺。
當你覺得很累的時候,記住不要將不愉快帶到床上,因為枕頭上應該承載更美妙的夢境,而不是殘酷的現實。
美國波爾州立大學在關于有氧運動研究中發現,一組堅持鍛煉超過50年的跑者和腳踏車騎手,盡管他們的平均年齡在75歲,他們的生理狀態卻接近25歲的年輕人。
「多運動」,一直是老生常談的事情,運動所帶來的益處,往往不是局限于身體上。
一方面,隨著運動的堅持,我們的身體不斷強化,體態更加漂亮,此時,因為外在的向好狀態,內在的自信心會增強不少。
另一方面,在完成了每日的運動任務時,我們會產生一種成就感,這無疑是一件最鼓舞人心的事情,尤其對于處于低谷期的人而言。
一表妹曾說起自己的「灰暗時期」,當時考公失利的她,還沒整理好心情,就面臨著重新找工作、在外租房、被逼相親等一系列事情。
一天,心情郁悶的她來到了居住地附近的公園,當時到處是運動的人,抖空竹的老人,在體育器材旁邊賴著不走的小孩,沿著公路跑步的年輕人,那一刻,坐在椅子上嘆氣的她,顯得格格不入。
也正是被當時的氛圍影響,第二天,她加入了跑步的隊伍,隨著每天的堅持,她發現自己作息規律了,心態也改變了不少,直到今天,她依舊每天早起跑步。
因此,當你覺得過得很累的時候,絕對不要讓自己處于靜止的狀態,因為越是靜,思慮得越多。
正確的做法是動起來,每天適當地運動,無論選擇各種方式都可以。在運動中,你會感受到無比的自在,那一刻,什麼都不必想,只需要做好那一件事。
人為什麼會累?淺層原因是各種現實問題,可歸根到底,是自身的眼界局限。
因為對自身、人生和世界的認識太少,因此總是會對生活產生抱怨情緒,從而在情緒的疊加下,不堪重負。
這意味著,無論處于何種階段,心理面臨何種變化,都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眼界。
董其昌在《畫旨》談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想要提升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這兩個,閱讀和經歷。
可并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經歷需要的條件,相比較之下,閱讀的條件更容易達成。
書里或許沒有黃金屋,也沒有顏如玉,但書里一定有各種各樣的人生態度,當了解到不同的故事與人生時,人的眼界也會隨之變得開闊。
曾有人向楊絳先生抱怨自己的困苦生活,楊絳先生聽后,說道:「你的問題在于書讀得太少,而想得太多。」
空想問題,問題是永遠得不到解決的,對生活感到困惑時,不妨多讀讀書,去了解多樣的思想,充實自己的內心。
同時,書并不局限于作家著作,還可以是相關專業的理論書籍,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知識儲備,才能從根本上減少焦慮,清除疲憊。
01)、很喜歡王家衛說過的一段話:「人最大的煩惱,就是記性太好。如果可以忘掉所有的事,以后的每一日都是一個新的開始,這該有多開心。」
的確,記住的事情越多,人的負擔越多,被記憶所左右時,人是最容易感覺疲憊的。
因此,要活在當下,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就算在腦海里重復無數次,依舊無法改變現實定局。
但如果你努力活在當下,未來是完全可以改變的,并且還可能會按著你的預期所發生。
當你感覺自己很累的時候,學著解放內心,如果無法從已經發生的事情中獲得幫助,如經驗教訓等,那麼干脆就將它遺忘,將有限的容量去儲存更有價值的內容。
同時,在累的時候,多看看自己,少去在意別人。
02)、曾看過一個故事,在杜魯門當選美國總統之后,有記者去采訪了他在鄉下務農的弟弟。
當被問及如何看待哥哥成為總統時,弟弟并沒有表現出自卑,而是平靜地說:「我為哥哥感到驕傲,他將是美國最優秀的總統之一。
但我同時也為自己感到驕傲,我是一名農夫,用自己的手養活了自己,照顧了父母。」
弟弟的自信態度讓人肅然起敬,誠然,盡管我們所處位置不同,但我們同樣有著自我價值。
能夠解放自己的內心,享受當下,做好自己,是自我價值的起點,也是人生新階段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