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有言:「做人,把將要罵出的話忍住,是一種本事;把不愿意做的事做好,是一種能力;把看不順的看順,是一種修為;把咽不下的氣咽下,是一種胸懷;把看不起的人看起,是一種修養。」
「做事,一旦從別人身上找原因,一想就瘋;若能從自己身上找問題,一想就通。高度不一樣,胸懷和格局就不一樣,人若沒有高度,看到的都是問題,人若沒有格局,心中便都是雞毛蒜皮。」
先生總結得真精辟,不管是做人做事,凡事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哪怕不是自己的錯,提升自己,就是為了遠離那些不合「胃口」的圈子。
不管處在哪個階段,修正自己才是王道。
正應了老話說的,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記住少說話,多做事就對了。
我們要學會在緘默中沉靜下來,深思熟慮之后,做出正確的選擇,用行動去解決所有問題,這才是正解。
不得不說,生活是個好老師,總是以不同的方式,往你身上施壓;總是用不同的事情來磨煉你的意志;甚至是用不同的人,來考驗你的心智,只為塑造一個更好的「真我」。
少言多做,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煩擾,更是不想為自己找借口,調整好心態,沉淀自己,提升自己,其他的交給時間。
努力過后,才有資格要求想要的東西,要麼自己爭取,要麼忍氣吞聲。
躺平的人生,要麼是自己努力得來,再者就是祖輩幾代為你創造的條件。
有躺平條件更好,沒有自己創造條件,聰明的人都把努力當做人生的態度,用實力捍衛自己的尊嚴。
就像余華老師,他現在的生活,就屬于人人羨慕的「擺爛」狀態,一個月寫作的時間只有五天。
余華老師寫作靈感,需要兩個條件,就是吃飽和睡好。吃飽容易,但睡好對于上了年紀的人,還是有點難度的。
不過,大家可別覺得五天很少,算一算5天*24小時=120小時,也就是說一個月工作120小時。
我們再看看普通的上班族,每天工作8小時,有雙休的情況下,一個月工作多長時間呢?8小時*5天=40小時|周,40小時*4周=160小時|月。
這樣看下來,余華老師的工作時間,只是比上班族少上一周的班而已。
其實,余華老師只是用自己的幽默方式,掩飾了自己實際的努力,他遠比我們看到的更卷,只是嘴上說自己很懶而已。
雖然是一半戲言,但是確實人在忙碌時,壓力太大,沒有太多思索對生活深刻的感悟,也不會有太多的靈感。
有時候,看待問題也不要太客觀,畢竟有張有弛才是好狀態,松弛也是一種儲備能量的狀態。
實際上,真正有能耐又很低調的人,看著狀態跟普通人沒兩樣,但背后默默的努力,可能用「卷王」來形容比較合適。
這大概就是很多人羨慕的的生活,擁有幸福的人生,有傳世之作,稿費和版權費豐厚,即使擺爛一生,卻也能功成名就!
所以,努力提升眼界和格局,才能擁有「擺爛」的生活,否則睜眼看到的就是一地雞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