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湖南婁底的劉德順,今年已經92歲高齡了,步入了耄耋之年。劉德順膝下有六個兒子,子孫成群,且發展得都不錯,按道理來說,劉德順應該享受天倫之樂才對。但事與愿違,劉德順卻終日以淚洗面,身居墻壁開裂,門房破裂的危房中無法安生,飲食起居也只能靠自己,而旁邊的兒子們卻個個都蓋起了小洋房,對劉德順冷眼相對,不管不顧。
那麼92歲高齡的劉德順為何會淪落到獨居危房,老無所依的地步呢,他的兒子們又為何會對他不管不顧呢?跟隨小編一起,讓我們一次看個透!
劉德順住在一棟老舊的紅磚房中,四周的墻壁都已經發生了傾斜,屋頂上也是漏洞百出,門窗更是破爛不堪,甚至還不能用破爛來形容,是根本沒有門和窗,只是用一些普通的紙皮和塑料來進行封裝,整體看上去就給人一種隨時會坍塌的感覺。
除此之外,劉德順的生活起居也是非常混亂,廚房跟臥室處于同一間房中,灶台上只有一個電飯煲,沒有其它的什麼廚房用品,真不知道他是怎麼做菜吃的,反正總而言之日子過得非常艱苦。
劉德順的這種情況,很快就引起了劉家親戚及當地村民的關注,紛紛為他打抱不平,譴責他的六個兒子沒有良心,不孝順父母。但任憑劉家親戚及鄰居如何指責他的兒子,他的兒子們依然無動于衷,就是不肯履行贍養劉德順的義務。
劉德順的六個兒子中,也不全都是沒有良心的,老六劉遠達曾表示要給父親劉德順建新房,但卻受到老大和老三的阻止,因為建新房的材料需要從老大和老三家的門口經過,他們卻設下路卡,不準通過建筑材料從他們門前經過,致使老六劉遠達給父親劉德順建新房的想法破裂。
鑒于這種情況,劉家老六和劉家親戚聯系了媒體,想要通過媒體來曝光劉家子孫不贍養父親的丑行。
首先,記者先是去到了劉家老大劉志達的家里,劉志達的房子跟父親劉德順所住的危房緊挨著,僅僅一墻之隔,但劉志達所住的是高達四層的小洋房,反觀劉德順所住的土磚房,兩者相形見絀,見此對比都讓人心生涼意。
見到記者因為父親的贍養問題來到了自己的家里,作為老大的劉志達可能是因為心虛,并沒有出面接受記者的采訪,而是讓自己的老婆出面,也就是劉家的大兒媳。
劉家的大兒媳說劉家一共六兄弟,一直以來,婆婆都是由自己家贍養,一直到她去世,故而她認為公公的贍養問題應該由其它五兄弟去承擔。
除此之外,劉家大兒媳還說婆婆去世的時候,身上還有一些金銀首飾,在去世之前,婆婆看自己照顧了她那麼多年,便把這些首飾全部過繼給了她,但等婆婆去世后,其它的五個兄弟及弟媳們卻說這些金銀首飾是她搶過去的,要她交出來大家一起平分,一直到現在兄弟間還因為此事耿耿于懷。所以這也是她不敢讓公公在自己家住的原因,因為她怕公公去世后又因為財產分配問題而備受非議。
一旁的劉德順聽到大兒媳的說法,也明白了大兒子的態度,說白了這些都是他們不愿贍養他的借口,他心如死灰,神情落寞。
記者質問劉志達:「既然你不愿接納父親入住,為何又要阻止老六給他建新房呢?你到底是怎麼想的?」
面對記者的質問,劉志達沒有做正面回答,他說原因不在他身上,答案在其他兄弟那里,讓記者去找他的其他兄弟。
既然劉志達不愿做出答復,記者也沒有進行逼問,因為大家心里都清楚,即使劉志達回答了,也只是一個不愿贍養父親的借口而已。
隨后,記者便找到了劉家的老二劉豐達和老四劉名達,老二劉豐達竟然說父親劉德順淪落到無人照顧的地步是一種報應,他說父親從沒把他當人看過。劉豐達說他一直以來身體都不是很好,已經做了好幾次手術了,曾經因為手術費的問題向父親借過錢,卻被父親拿著鋤頭趕了出來。他還說父親嫌貧愛富,由于在六個兄弟中,他的經濟狀況比較落后,在他建房子的時候,父親沒有幫過什麼忙,沒有支援一粒米,但反觀其他兄弟建房子,父親都出錢出力。對于父親的這種一碗水端不平的做法他感到非常寒心,故而他也不想給他養老。
劉豐達說父親特別偏愛老三,凡事都先為老三考慮,老三建新房的地皮也是父親劃給他的,并且還給了不少錢給老三,故而他認為老三理應承擔父親的養老。
老二劉豐達說完后,老四劉名達便開始了他的表演,他的說法跟老二差不多。老四說老三夫妻倆長年在外打工,父親在他家住了二十多年,一直給他照看房子,老三家周邊的田地建設也是父親幫他搞起來的。他還說父親幾乎把錢都給了老三,老三也曾表示過以后父親由他來照顧,曾經還在村里立過協議,故而他認為父親也應該由老三養老。
關于老四劉名達的說法,老六劉遠達證明了其真實性,父親確實把大部分錢都給了老三,并且還在他家住了二十多年,幫他操持著家里。
老四劉名達還說老四在外面打工二十多年,掙了不少錢,去年回來建了一棟別墅,建好后就把父親趕了出去,這種做法完全就是卸磨殺驢,過河拆橋,是令人所不齒的。
隨后記者便去到了老三劉天達的家里,老三家建了一棟非常洋氣的別墅,看上去非常氣派。
見到老三劉天達,記者也不多說廢話,直接開門見山問他:「聽說你曾經在村里簽了個什麼協議,承諾父親的養老由你來承擔。」
劉天達聽到記者這麼說,情緒立馬便激動了起來,大聲叫喊著看是誰說的,他說他從來沒有下過這樣的承諾,他說他只是作為六個兒子中的其中一個,憑什麼要他一個人給父親養老。
劉天達說自己在外打工二十多年,父親也在自己家中住了二十多年,父親在他家中的生活花費大部分也是他在承擔,如今讓自己一個人給父親養老,他感覺心里極度的不平衡。
劉天達認為父親在自己家里住了二十多年,就好像他真的照顧了二十多年一樣,其實劉天達一直在長沙打工,很少回來過,除了給父親一個住處外,其實其它什麼的都沒管過。而老二和老四卻認為父親給老三守了二十年的家,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養老就應該由老三劉天達負責。
對于老二和老四口中所說的那個協議,老三也做出了解釋,他說老二和老四是兩個毫無孝心可言的人,只知道逃避責任。他們既不想承擔贍養父親的責任,又覬覦著父親的財產,故而他為了打消掉老二和老四在父親百年之后的來爭奪遺產的想法,便打算簽訂一個讓他們斷絕跟父親的關系由另外幾兄弟來贍養父親的協議,但是父親卻不愿簽字,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
老三劉天達表示不是自己不愿意接納父親,只是因為自己一旦接納,在其他兄弟看來,就是在覬覦父親的那一畝三分地,到時候就是有嘴說不清。
老六劉遠達說其實兄弟們不愿意贍養老父親的原因是因為房屋和田地的分配問題,他說早年間在分家之時,父親采取的是私下分配,沒有公開公平公正的對待六個兒子,甚至到了年紀最小的他來說,家中已沒有的田地和房屋分配。父親這樣的做法便使得六兄弟之間彼此怨懟,互相嫉妒,總覺得父親親疏有別。
老三的態度讓劉德順傷透了心,因為他分給老三的房屋和田地是最多的,包括他的一些積蓄也確實用在了老三的孩子身上,如今老三卻也是找出各種借口不愿接納他,這讓劉德順心如刀絞。
老三劉天達還得了便宜還賣乖,他居然說他根本沒有從父親那里分到過什麼地,自己所擁有的地都是自己置換來的。
劉德順指著他的房子問:「你建房子的這塊地是誰的?」
劉天達想不到父親居然會這麼直接,他顯得有點語無倫次,他狡辯道地都是他跟別人置換的,隨后還用手指著父親劉德順,怒喊著一些有的沒的,顯得有點歇斯底里,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怎麼回事。
隨后老六劉遠達質問劉天達:「為什麼我想要給父親建新房你卻要設路卡來阻止呢?」
面對劉遠達的質問,劉天達可能是根本沒有想好借口,前面還那麼趾高氣揚,一下子就被問得啞口無言,硬是愣在一旁說不出話來。
其實老大劉志達和老三劉天達之所以要阻止老六給父親建新房,其實無非就是怕老六在建新房的過程中,讓他們一起出錢,雖然老六明確表示不讓他們出一分錢,但他們依然不放心。
除此之外,如果老六真的一個人幫父親把房子建好,這樣就坐實了他們不孝的事實,以后在村里名聲就臭了。老大和老三打得一手好算盤,在孝順父親這件事情上誰也別搞內卷。
隨后,劉德順跟隨著記者找到了劉家老五劉暢達,劉暢達是一名公交車司機,在市區有一棟四層樓的門面。
劉暢達說父親如今這樣的處境,他也感到非常心疼,他說他曾經接父親去城里住過一段時間,但礙于自家是樓梯房,再加上父親不適應城里的生活,執意又回了老家。
劉暢達說他們一共六兄弟,按道理來說他只要承擔六分之一的責任,但如今其他兄弟不愿意贍養父親,他表示愿意承擔贍養父親一半的責任,只要父親愿意,隨時可以再次接他去城里住。
除此之外,劉暢達還說父親劉德順還交了四萬五千塊錢給他保管,作為他的喪葬費。劉家老五劉暢達還是有良心的,也懂得孝順父母,劉德順聽了劉暢達的表態,心里也稍微寬慰了一點。
但劉德順并不想到兒子家去住,因為他不想給兒子們添麻煩,他打算讓兒子們幫忙修建一個簡易房屋進行居住。
對于劉德順的需求,除了老五劉暢達和老六劉遠達表示支持外,其他四個兒子都熟視無睹,沒有做出任何表態。
劉暢達表示他會和老六劉遠達一起幫父親把房子修建好,不管其他兄弟幫不幫忙,他都無所謂。
老五和老六的心意讓劉德順頗受感動,他隨即便立了一份遺囑,遺囑表明以后老宅的宅基地歸老五和老六共同擁有。
但劉德順立的這份遺囑只有老五和老六知道,其他幾個兒子并不知情,按照幾兄弟的緊張關系,一旦發現老宅的歸屬問題,另外的幾個兄弟是斷不會接受的。老六劉遠達也明白,即使自己獨立出資幫父親修建房屋,最后也避免不了兄弟幾個因為地皮之爭而鬧出大的動靜。
為了徹底解決劉德順的養老問題,當地的村支書組織了劉家的一次集體會議,劉家六兄弟全部到場參加。
村支書首先問劉德順:「你最愿意住在哪個兒子的家里?」
劉德順表示如果非要讓他選的話,他還是最愿意住在大兒子的家中。
劉德順想住大兒子家中的訴求,大兒媳表示反對,她說母親死在自己家中,因為遺產分配問題使得她備受非議,現在她無論如何都不同意讓父親住在自己家中。但她又說不管父親住在哪里,他們一家都會盡到贍養父親的責任。
隨后村支書又當著劉家兄弟問:「你們哪個愿意接納你們的父親到自家去的?」
村支書問完后,劉家兄弟都低頭不語,意思就是沒有哪個兒子愿意接父親去自家住,就連一直在斡旋給父親養老這件事的老五和老六也陷入了沉默。
村支書見劉家兄弟都不愿接納父親,于是便提出了第二種方案,那就是在老房地皮新建活動板房,由六兄弟一起出錢建造。
對于第二種方案,劉家兄弟中除了老四劉名達有意見外,其他人都表示同意。老四劉名達說他一直以來身體不好,也沒有穩定收入來源,如果讓他來承擔部分費用的話有點吃不消。
老四劉名達是村里的五保戶,家庭也確實比較貧困,故而村支書也考慮了他的情況,決定不讓他承擔建造活動板房的費用,由另外五兄弟來承擔,其他兄弟也沒有多說什麼。
最后,在村支書的建議下,劉家六兄弟達成了如下協議:清理一塊不小40平米的地基建活動板房供父親居住,建房所需費用一萬五千元有劉家老大,老二、老三、老五及老六各承擔人民幣3000元,所需費用多退少補,考慮到老四家中困難,五兄弟同意其不承擔建房費用。采取六兄弟每十天一輪的方式輪流照顧老人的起居,輪流照顧期間,老人的一日三餐均由照顧的子女負責,水電費則由老人自行承擔,村里會每月補助200元。
最終,六兄弟就父親的養老問題達成了共識,并且都在協議上簽了字,自此之后,劉德順的養老才算有了保障。
父親含辛茹苦地將六兄弟撫養長大,其中艱辛不言而喻,六兄弟不能以父親在財產分配不均為借口而逃避贍養父親的責任,因為兒子這麼多,父親一碗水端平是非常困難的,做兒女應該理解才對。而且為人子女,不能總為了這些蠅頭小利而斤斤計較,他們應該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于情于理,贍養父母都是子女應盡的責任。
其實在小編看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沖突與和解都是因為愛,雖然老父親劉德順已經92歲,但只要劉家六兄弟能夠回過頭來去讀懂老父親蒼老的背影,讀懂他沉默的牽掛,那麼就還有時間盡到自己的孝心。
孝分兩種——養口體和養心智,兩者同樣重要,缺一不可,無論哪一種,都是為人子女應做的本分,憑的是自己的良心,靠的是自己的孝心,孝順的方式沒有高低貴賤,不要姊妹計較誰做得多,誰做得少,因為一旦開始衡量得失,攀比條件,那勢必會寒了父母的心,傷了親人之間的感情。
對于劉家六兄弟的所作所為,您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