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新聞,至今讓我心寒。
上海松江一小區內,一位74歲的老人在自己家中死亡,5天后才被聞到異味的鄰居發現。
老人姓王,年過古稀,膝下只有一個兒子王某。
幾十年前,老人做生意供兒子讀書,讓兒子有了一個體面的人生。
後來他生了一場大病,身體越來越差,疾病的折磨讓他變得沉默寡言。
可兒子卻只覺得他性格突然變得孤僻、固執,從此討厭和他溝通。
十幾年來,除了逢年過節一家人碰個面,兒子幾乎不和父親聯系。
2009年,靠著舊宅拆遷,老人一共分了兩套房。
即使兒子對自己如此冷淡,老人還是把一套房落在了兒子名下,花錢裝修好才讓兒子一家搬進去。
後來,王某失業,變成啃老族,每天游手好閑,貪圖享樂,妻子受不了跟他離了婚。
直到王某坐吃山空,無錢擔負房租,信用卡還有十幾萬欠款未還,這才提出要與父親同住。
來源:全景視覺
此時的老人已74歲,身患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種慢性病,確實需要有人陪伴身邊,料理生活起居。
可老人不知道,兒子不過是圖他有個房子。
3個月的時間,王某對父親的身體和病情毫不關心。
他每天睡到中午起床,出門遛狗,再去網咖上網,深夜回家,幾天都難得和父親打個照面。
老人還是需要一個人買菜、做飯;一個人看病,就醫。
兒子的陪伴,只是讓他活得更加凄涼。
那天,老人在小區摔了一跤,病情開始惡化,生活難以自理。
可是兒子依舊我行我素,早出晚歸。
沒有收入的他還拿走了父親的手機用于消費,絲毫沒想到自己切斷了父親對外求救的唯一渠道。
老人走了。
在那個不足10平方公尺的房間里,他孤身一人橫躺在床上,望著天花板。
直到發不出任何聲音,靜悄悄地,離開了人世。
悲涼不止于此,發現父親去世后,王某沒有眼淚,沒有哀傷,一如既往的吃喝玩樂。
要不是鄰居發現,不知何時老人才能有個體面的結局。
在這個案件報道里,老人生前的一句抱怨深深刺痛了我的心:
「我的兒子,寧愿養狗,也不想管我。」
來源:全景視覺
老去,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階段。
體面的老去,也是每個老人的夢想。
然而有多少老人,有兒有女,晚年卻飽嘗孤獨。
在紀錄片《無人知曉》里,記錄了這樣一個真實事件。
一位81歲的老人,去世兩周后才被女兒發現。
記者問:「從你家到母親家有多遠?」
女兒給出了一個讓人無語凝噎的回答。
「15分鐘。」
15分鐘,那是即便端一碗熱湯,都不會涼掉的距離。
然而一些人到晚年,血脈關系淡薄,人際交往狹窄,不知何時就會覺得自己難以融入兒女的世界。
這世間最悲涼的事莫過于,生兒育女操勞了上半生,怕添麻煩獨守了下半生,最終卻活成了一座被人遺忘的孤島。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賀雪峰,將老人們當前的現狀歸因為
「代際剝削」:
「他們年輕時‘死奔’(干活干到死),給孩子蓋房、娶媳婦、看孩子,一旦完成‘人生任務’,喪失勞動能力,無論是物質上或情感上,得到的反饋卻少得可憐。
「最后,老人就變得好像一無是處,只能等死。」
讓人更悲傷的是,有些老人生了病,為了不拖累子女,他們會心甘情愿地選擇離開這個世界。
安徽六安一對老夫妻,先后身患重病。
老太太被診斷為「原發性骨髓纖維化」,只剩不到5年活頭。
兩個月后,老頭子又得了「急性腎臟綜合征」,極有可能轉化為尿毒癥。
兩人在同一家醫院進行治療。
那個冬夜,老頭子借口想吃稀飯,支開前來陪護的兒子。
然后給老伴打了個電話,套了雙黑皮鞋,身上搭了件羽絨服,離開住院部,去往門診樓。
老太太也匆匆忙忙,只穿一身粉色的秋衣秋褲,趿著棉拖鞋就下樓。
兩人會面后,老頭子將手機全部關機,帶著老太太,上了一輛出租車。
車子把他們帶到了新安大橋,兩人下車,互相攙扶著走過10米寬的十字路口。
25秒長的監控視訊,是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最后的影像。
嚴冬夜晚的淠河,水溫臨近冰點,靠近岸邊的水深也有5米。
3天后,兩位老人的尸體在1公里外的大橋下被發現。
這是一輩子都在忙忙碌碌的兩位老人。
他們辛辛苦苦地攢錢,想給兒子在市區買套房,或許還可以添輛車。
然而重疾如大山迅速壓垮兩對老人,他們覺得活著就是拖累家人。
後來兒子得知,父親轉到腎臟內科那天,曾和親人說過:「我不怕死,就怕連累你們。」
為人子女,光是寫下這些文字,我都感到心如刀絞。
難以想象這對老夫妻是懷著怎樣絕望的心情,瞞著兒子,踏入冰冷的河水,不給自己留一點退路,決絕地離開這個世界。
賀雪峰曾這樣剖析過老人的自盡邏輯:
若老年人不能為子女做事情,他們就會有虧欠感,就覺得自己該死。
一旦老年人生病,即使子女要給自己治病,老年人也會覺得不應該浪費子女錢財,否則,萬一治病花了錢,病又沒有治好,或病雖治好了,自己卻未能為子女再創造更多收益,這樣就會「人財兩空」,就對不起子女。
這時候,比較應該的選擇就是自盡,而非賴活著。
這是一對老夫妻自盡前的心路歷程,也是很多不想成為子女負擔的老人的想法。
年輕力壯時,他們對孩子百般呵護,當他們年老體弱,再也不能產出任何價值時,不給子女添麻煩,是他們唯一能做的事情。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世上的父母,永遠不怕孩子添麻煩,但永遠怕給孩子添麻煩。
可是為人子女要明白:
父母不想給你添麻煩,是父母的天性和寬容,你不能因此心安理得地放任自己,對父母不管不顧。
當父母老去,身體佝僂,步履蹣跚,他們唯一能依靠的,只有你。
來源:全景視覺
生命是一場輪回,我們是父母的孩子,也終將會是孩子的父母。
你今天怎麼對待父母,明天你的孩子或許就會怎樣對待你。
祖祖輩輩,代代傳承。
孝順父母并不是掛在嘴邊的口號,而是一種實實在在落地的行動。
父母想要的不多,一通電話,一餐飯,跟你多說幾句,或者再多看你幾眼。
比起物質上的充裕,父母更想要的是心靈上的溫暖。
1. 別把壞臉色,給最愛你的父母;
行孝之難,不在于讓父母衣食無憂,也不在于給父母買車買房,而在于色難。
當父母面對智慧型手機不會操作時,不要擺臉色,請耐心地教他們如何按鍵、上網,就像當初他們不厭其煩地教你走路;
當父母生活節儉得有些過度時,不要嫌棄,在保證他們健康的前提下,允許他們按自己的方式生活。
為人子女,最基本的教養,就是包容父母的不完美,不給父母擺臉色。
2. 不要抱怨父母給的東西不夠多,那可能是他們的所有了;
網上有一句話:「我努力優秀,是為了自己能早日脫離無能無知的家庭。」
然而,當你覺得自己足夠優秀時,正是你口中沒多大本事的父母,將你托舉到更高的地方,讓你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身為子女,我們要永遠銘記父母的恩情,感恩父母的付出。
永遠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就忘了自己的根在何處。
來源:全景視覺
3. 孝順父母最簡單最有意義的方法,就是陪父母吃很多很多頓飯。
吃飯,對于一個家庭來說,是件充滿神圣意義的事情。
《舌尖上的中國》里有一段話:「中國人總喜歡將苦澀藏在心里,把幸福變成美食,呈現在餐桌之上,同兒女分享。」
在父母心里,老了之后最想要的陪伴,就是能安安穩穩和兒女吃頓飯。
食物是有溫度的,那些熱氣騰騰的瞬間,就是在向父母傳達著:我們是一家人,我們在一起。
有空多回家,陪父母吃頓飯,便是對父母最好的孝順。
父母子女只有這一世的緣分,無論這輩子相處多久,都請好好珍惜共聚的時光。
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了。
為人子女者,別把來日方長掛在嘴邊,大多數離別的一面就是最后一面。
人生苦短,白駒過隙,不要等斯人已逝,才追悔莫及。
愿天下所有父母身體康健、順遂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