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扎克曾言:
《歐也妮•葛朗台》就是一出沒有ㄉㄨˊ藥、沒有尖刀、沒有流血的平凡悲劇。
這世上的悲劇,大多和金錢脫不了關系。
葛朗台是索漠城慳吝精明的百萬富翁,對待金錢近乎癡迷地瘋狂。
表面上,他是金錢的主人,實際上卻是金錢的奴隸,在對金錢不斷膨脹的欲望中渾渾噩噩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葛朗台太太對丈夫百依百順、言聽計從,低眉順眼了一輩子,沒有一天活出真正的自我。
他們的女兒,天真善良的歐也妮,擁有被人羨艷的無數遺產,卻曾被父親算計,遭到戀人拋棄,最終走向孤獨的結局。
吝嗇與算計,愛情和面包,這些無一不充斥著成年人的生活,而書中暗藏的4個扎心真相,更是把一個現實世界剖析得淋漓盡致。
誠如賀拉斯所言:
吝嗇鬼永遠處在貧困中。
金錢和鄙薄,永遠是是守財奴和吝嗇鬼的精神食糧
吝嗇鬼總是在處心積慮地裝窮,試圖騙取同情和愛心,然后狡詐地積累財富。
葛朗台是一個箍桶匠出身的吝嗇鬼,他做的事情,處處藏著心機,唯利是圖。
雖然家里擁有堆滿黃金的密室,坐擁田地、草原,但他對待妻子和女兒卻還是極為吝嗇。
他們住在陰森破舊的老房子里,從來不買面包和肉;葛朗台每天親自發放家里用的口糧和蠟燭,以免「浪費」。
每年只允許在固定的月份點燃家里的壁爐,家里的所有衣服都是歐也妮和葛朗台太太親手縫制,就連日常所用的餐具碟子都是缺角的。
生活中的吝嗇只是冰山一角,更可怕的,是葛朗台對金錢欲望之下暗藏的著那些精明刻薄的算計。
他給太太每月的零用錢從來不會超過六法郎,以至于太太永遠穿著一件淡綠綢衫,一年換一次,拮據得像個仆人。
在葛朗台眼里,太太、女兒仿佛只是為他賺錢省錢的工具,無需感情的照拂。
沒有溫情,只有利益和算計,信奉「金錢至上」的人,哪怕對待血肉至親,用的也都是骨子里的涼薄。
當葛朗台的侄子查理·葛朗台來到他家,視財如命的葛朗台不顧人情、親情,為了省下買肉的錢,用不知道是否安全的烏鴉湯招待侄子。
得知女兒把她手里的錢都贈給了查理,盛怒之下他把女兒關進小黑屋,只給女兒冷面包和水度日。
當葛朗台太太重病,葛朗台冷漠地拒絕花錢為她請醫生看病,直到得知如果妻子去世,女兒將會繼承一部分遺產,他才害怕和焦慮起來。
所謂「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這句話在葛朗台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縱觀葛朗台一生,不難發現:大方未必會帶來好運,但吝嗇的的人生絕沒有幸福可言。
無論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吝嗇,對家人都是最大的傷害。
家是一個有溫度的詞,三餐茶飯,四季衣裳,不該被吝嗇和嚴苛冰凍。
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廢寢忘食,為一份工作樂此不彼,卻總說擠不出時間回家看望父母。
我們可以潸然淚下,為別人的舉手之勞感恩戴德,卻在父母面前羞于說出一句感恩的話。
其實,學會不吝嗇地表達愛,是一種能力。
廣受爭議的詩人余秀華在《石磨》寫道:
誰扯下我的眼罩,我還是馱著石磨轉動/白天和夜里的速度一樣/沒有人喂的磨眼掉進石頭,壓著桃花/掉進世俗,壓住悲哀 ——這樣的轉動僅僅是轉動。
世俗壓制住欲望,讓葛朗台太太像石磨一樣在婚姻里始終緘默。
葛朗台太太是木板商家的女兒,結婚時葛朗台已經四十歲。
后來,葛朗台憑借自己的積蓄和她的陪嫁,投資致富。
到了五十七歲,葛朗台繼承了三筆遺產,成為索漠城首富,其中的兩筆,分別是葛朗台太太的母親和外公的遺產。
也就是說,在葛朗台積累財富的過程中,太太是不可缺少的一環。
然而他們的婚姻,只不過是滋養金錢和利益的的溫床。
人婚后,她被葛朗台當女工般使喚,十五年間,她每日坐在窗前,手里永遠做著針線活。
她深知無法擺脫丈夫的專制冷酷,只能更加虔誠地信奉基督,以信仰來緩解身心的痛苦。
當歐也妮被父親關進小黑屋,葛朗台太太雖然擔心女兒,但她早已習慣逆來順受,只能一味央求葛朗台像慈父一樣放過歐也妮。
可是,她到底都沒能軟化葛朗台的專制與冷酷。
一段婚姻里,忍讓都基于互相二字,單方面的忍讓只能換來暫時的風平浪靜,背后卻可能是萬丈深淵。
那些委曲求全的女人,大多沒有好結果,而聰明勇敢的女人,懂得獨立,懂得為自己爭取。
身處家庭婚姻泥淖的葛朗台太太,把希望寄托在虛無縹緲的天國之上,卻從來沒有想過,要在現實生活中嘗試反抗,爬出泥淖。
一個人如果不懂得自救,誰又能救得了她呢?
楊笠在第二季《脫口秀》大會中說道:
偶像劇最害人的是灌輸給你一種很奇妙的價值觀,一個女生要是想嫁給白馬王子,走上人生巔峰,擁有幸福生活,不用掌握任何生存技能,只要善良就好。
歐也妮用自己一生的遭遇,狠狠打臉了這種價值觀。
有時候,天真爛漫并不會帶來幸福,反而會帶來痛苦過后的「人間清醒」。
歐也妮的性格與父親截然不同,她單純、善良、天真、渴望愛情、無視金錢。
如書中所言:
幾乎所有的少女都相信外貌的暗示,以為人家的心地和外貌一樣美。
見到俊美不凡的堂弟查理,再加上對查理喪父的同情,在虔誠氣氛中長大的純潔少女,迷失在愛情的世界里。
她不怕惹怒父親,將自己所有的積蓄都給了查理,支持他前往印度。
查理走后,歐也妮滿心期待地等他回來娶自己,還常常坐在查理發下海誓山盟的小木凳上,回憶他們的愛情。
這一等,就是七年。而查理·葛朗台最終選擇了金錢和名譽,背棄了愛情的誓言。
遭到背ㄆㄢˋ的歐也妮大徹大悟:哪有什麼真正的愛?那些殷勤的追求者們無一不是看中了自己的財產。
真正的愛也許存在過,只是當查理寄來寫滿「冠冕堂皇」說辭的訣別信時,那份愛早已消失殆盡。
「在婚姻里談愛情是做夢」「我只想為了地位財產而結婚」,歐也妮七年的等待化作泡影。
就像書中所寫:歐也妮「這顆只知有溫情而不知有其他的高尚的心,還是逃不了人間利益的算盤。」
現實中,愛情就像大機率不會有回報的大冒險。
人是會變的,愛也可能消失,因此人們在擇偶時才會更在意人品、三觀,渴望得到道德上的保證,這也算一種的「人間清醒」。
面對愛情,保持幾分清醒,才不會墜入深淵,無法自拔。
在被查理·葛朗台拋棄后,歐也妮仍然想替他還清債務,并以此為條件嫁給了特•篷風。
誰料婚后不久,歐也妮成了寡婦。年僅三十三歲的她,擁有八十萬法郎,卻依然過著從前的生活。
住著沒有陽光、沒有暖氣的屋子,生火熄火的日子也依照從前的老規矩,衣著如同當年母親一樣簡樸。
唯一的不同之處在于,她這樣吝嗇是為了施舍窮人,做慈善,修繕教堂、養老院。
可是,這種刻板的生活還是讓人感到不寒而栗。
因為愛情失敗,進而否定自己,否定愛,才是一段關系里最大的悲哀。
歐也妮對別人的慷慨,解救不了她的精神之苦,她所期待的愛終究沒有如期到來。
沉溺于過去,焦慮于當下,為未來擔憂,很多人為此飽受痛苦和情感的折磨,但生活有苦有樂,只要自己不對自己吝嗇,好好愛自己,愛生活,便能拽著歡喜大步向前走。
《多想在平庸的生活擁抱你》中有這樣的歌詞:
世界上有很多東西,你生不帶來ㄙˇ不帶去,你能帶走的只有自己和自己的脾氣。
生活再苦,也驕傲地活著;人生再難,也好好愛自己。
小說《歐也妮•葛朗台》 ,并非是一出純粹的金錢造成的「家庭的悲劇」,它更像是一幅對現實世界的社會風俗畫。
我們或許會為葛朗台一家的不幸感到悲傷,可是他們的悲劇又何嘗不是自己親手締造的?
正如易卜生所言:
金錢可以是許多東西的外殼,卻不是里面的果實。
別把金錢當作衡量一切的標準,對待家人、自己和生活,不吝嗇,才是最大的精明。
讓現在的每一天都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愛自己才是終身浪漫的開始。
愿你在今后的日子里,不要吝嗇自己的愛與生活。
在《歐也妮·葛朗台》這本書中,不僅揭露了生活的真相,也揭示了只在意金錢的人生到底有多麼可怕。